學科視角看“2020世界高被引科學家榜單”及同濟的“高被引”學科 | 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發表時間:2020-11-27 閱讀次數:719 | 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2020年11月18日,科睿唯安發布了2020年度高被引科學家榜單,入選高被引科學家榜單的學者共6167人,來自全球60多個國家和地區,其中中國內地上榜人次位居第二,為770人次,占比由2019年的10.2%增長為12.1%。通過對機構高被引科學家以及ESI學科高被引論文進行分析,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機構學術影響力及其學科發展現狀,對于提升學科整體實力和影響力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。
一、 2020年度高被引科學家榜單HIGHLY CITED SCHOLAR
2020年11月18日,科睿唯安發布了2020年度高被引科學家榜單,入榜科學家在過去的10年間均發表了多篇高被引論文,其被引頻次在Web of Science?中位于同學科的前1%,彰顯了他們在同行中的重要學術影響力。 在2020年度高被引科學家名單中,同濟大學共有5位學者上榜,位居全球并列第261位,中國并列第37位,入選人次和排名較2019年略微增長。 我校上榜的5位學者中,3位學者是首次上榜學者,2位學者曾入選2019年度高被引科學家。表3為我校高被引學者所在學院及學科分布,入選學者大多來自交叉學科,可見我校學者在交叉學科中有較大的學術影響力。 此外,連續3年均有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的學者上榜,可見其一流學科的實力。經濟與管理學院作為我校上榜學者的所在學院,自2018年來首次出現,具有一定的發展潛力。
表1 2018-2020年同濟大學高被引科學家排名及入選人數
表2 中國內地高被引科學家榜單top37
表3 2020年同濟大學高被引科學家所在學院及學科分布
二、 ESI學科高被引論文Highly Cited Papers
ESI高被引論文
ESI數據庫中被引頻次位于同學科、同出版年論文中前1%的論文,是高被引科學家的主要遴選依據。通過機構ESI學科高被引論文數量,可以分析機構不同學科類別的科研表現。 2020年同濟大學進入全球前1%的ESI學科共有15個,其中ESI高被引論文所在學科TOP5分別是工程學(ENGINEERING)、臨床醫學(CLINICAL MEDICINE)、材料科學(MATERIALS SCIENCE)、化學(CHEMISTRY)以及環境/生態學(ENVIRONMENT/ ECOLOGY),計算機科學(COMPUTER SCIENCE)以37的高被引論文數位于第6。 我校15個學科的篇均被引量和高被引論文量排名如表5所示。在高被引論文量的排名中,工程學(ENGINEERING)、計算機科學(COMPUTER SCIENCE)以及材料科學(MATERIALS SCIENCE)的世界排名為前10%,臨床醫學(CLINICAL MEDICINE)、化學(CHEMISTRY)以及環境/生態學(ENVIRONMENT/ECOLOGY)的世界排名為20%,這些學科是我校學術創作較為活躍的學科。此外,社會科學總論(SOCIAL SCIENCES, GENERAL)的高被引論文量雖然不多,但是世界排名和中國內地排名均在前1/4,可見我校在社會科學中有較大潛力。 在篇均被引量的排名中,除計算機科學(COMPUTER SCIENCE)外,我校ESI學科高被引論文的篇均被引量與國外有較大差距,可見在論文質量方面仍有很大上升空間。
圖1 2020同濟大學全球前1%ESI學科高被引論文量
表4 同濟大學前1%ESI學科高被引論文量排名位置比
(說明:排名位置比數字越小,排名越靠前。以ENGINEERING為例,世界ESI1%高被引論文中,入選ENGINEERING學科的共1624個機構,其中中國內地機構為249個。我校該學科高被引論文的篇均被引量(Cites/Paper)為9.52,世界排名為991,中國內地排名111;高被引論文量(Highly Cited Papers)為139,世界排名為31,中國內地排名14。則我校世界篇均被引量(Cites/Paper)排名位置比=991/1624=61.02%,中國內地篇均被引量(Cites/Paper)排名位置比=111/249=44.58%;世界高被引論文量(Highly Cited Papers)排名位置比=31/1624=1.91%,中國內地高被引論文量(Highly Cited Papers)排名位置比=14/249=5.62%。)
三、高被引論文研究方向關系網絡
基于高被引論文的研究方向,構建研究方向關系網絡如圖2所示。節點代表了研究方向,節點的大小反映了該研究方向高被引論文量的多少;邊代表研究方向間形成了關系,邊的粗細反映了關系的強弱。 工程學(Engineering)、環境科學與生態學(Environment Science & Ecology)、計算機科學(Computer Science)、科學與技術(Science & Technology)、材料科學(Materials Science)、能源與燃料(Energy & Fuels)以及生物技術與應用微生物學(Biotechnology & Applied Microbiology)等研究方向的高被引論文量較多,是我校相關學者的熱點研究方向。 科學技術(Science & Technology)、化學(Chemistry)、材料科學(Materials Science)、能源燃料(Energy & Fuels)以及物理(Physics)間形成緊密的關系網絡,工程學(Engineering)與計算機科學(Computer Science)、環境科學與生態學(Environment Science & Ecology)也常被應用于同一項研究中。多學科交叉融合是研究的大趨勢,不同學科的交叉點可能萌發新的研究前沿,繼而產生重大突破。
圖2 高被引論文研究方向關系網絡
作者介紹:
寧子晨 學科與知識產權咨詢館員,管理學碩士,研究方向為科學評價與信息分析、專利分析。 地點:圖書館南五樓 部門:學科與知識產權服務部 聯系電話:65982745 Email:zcning@lib.#edu.cn |
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